稻香村:传统老字号的味道
评论:0 浏览:800 发表于:2019-01-16去过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当地有名的糕点品牌非“稻香村”莫属。小吃街上只要是卖稻香村的点心店,都有源源不断的顾客涌入。不仅因为它的糕点确实好吃,还因为它是值得信赖的传统老字号牌子,引得许多人都慕名而来。
北京稻香村有着120年的历史,这家老字号于清光绪21年(1895年),由南京人郭玉生带领几位深谙南味糕点食品制作技艺的伙计,北上进京创立了京畿南味食品“第一家”,并冠名“稻香村南货店”,为老北京美食添加了尤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稻香村南货店坐落在前门外观音寺(现大栅栏西街东口路北),几间门脸房,经过一番整修和准备,打出了“稻香村”的字号。开张之日就门庭若市、生意兴隆,给吃惯了北方风味食品的北京人带来了更加精细的南点。
掌柜一直以主顾是店铺的衣食父母为信条,做生意要信义当前。作家谢冰心、京剧名角谭富英等常到北京稻香村购物。一次,冰心来到店里买了一些熟食和南点,店伙计包好算账时,冰心才发现身上没有带钱。伙计跑上二楼请出了掌柜的。老掌柜一见是熟人,满脸笑意,忙说:“东西您先拿去用,下次来一块算就行了!”多年之后,冰心老人忆起此事,对稻香村诚信的生意经仍赞不绝口。
1916年,店里的两名伙计自恃技艺学成,在观音寺街老店的对过自立门户,挂起“桂香村”牌子,用同样的南味糕点铺子与老东家分道扬镳。同后,又有伙计离开,并在东安市场打出“稻香春”的字号。此后,出现了几家南味糕点派系争霸京城的局面。
1926年,由于国内军阀混战、政局飘摇不定、民不聊生 ,曾经名震燕赵的稻香村老店难以维系,关张闭店。
历经新旧中国的命运大决战,迎来了人民解放的春天,政府倡导“恢复发展名厂、名店、名特产品”, 传统老字号看到了回归的曙光。
1983年,在漫漫半个多世纪之后,歇业太久的稻香村老店回归在即。东直门内改建厂房,东四大街重置店面,招募待业青年充实食品工人队伍,老店再获新生。1994年9月,北京稻香村食品集团公司正式组建,2005年改制为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传统糕点食品企业。
北京稻香村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几代“老掌柜”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没有“老掌柜”的“传帮带”,没有北京稻香村千百员工的兢兢业业,就没有今天的北京稻香村。
掌握稻香村南味糕点技艺的刘振英成为北京稻香村的第五代传承人,在刘振英的带领下,北京稻香村秉承老一辈留下的经营理念,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手自来”、“好吃不好吃,嘴是试金石”等,传承着老字号的精髓。
而现今的北京稻香村董事长、总经理毕国才到北京稻香村已经30年。15年时间里他都是师从刘振英老掌柜,不管是最初的小伙计还是后来的总经理,他都在老掌柜的身边虚心求教,这种耳濡目染让北京稻香村的文化和事业在这里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传承和弘扬。
在复业之初,刘振英以身作则,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早来点、晚走点、多干点”的创业精神,让老字号北京稻香村重新发展壮大,也培养出了一支实干的干部职工队伍。刘振英退休后,在北京稻香村摸爬滚打多年的毕国才挑起了集团总经理的担子,不但坚持传承“老三点”精神,还提出了“新三点”精神,即“多学点、提高点、创新点”。
北京稻香村以优质的产品在北京迅速打开了局面,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但是能有今天的惊人发展速度,老字号并不是只靠过去的积累坐吃山空,而是与时俱进,源源不断地创新。
此外,北京稻香村在营销上也做得很有特色。他们改变了守株待兔式的营销模式,把文化体验式营销作为自己的营销模式,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今,走进北京稻香村的连锁店,不光是精细考究的各式糕点、新鲜的熟肉、用豆制品做成的几十种全素宫廷菜、各种干果炒货,还有在别处难得一见的江米酒酿、年糕、炒红果等传统美食令人垂涎欲滴,稻香村营业部每天门庭若市,早已成为北京商业区中最热闹的一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