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 东方不亮西方亮
评论:0 浏览:835 发表于:2019-02-25世界如此之大,东方不亮西方亮。你欧美跨国公司吃欧美市场的肥肉,我可以先去啃亚非拉市场的骨头。不能正面碰撞我先迂回侧翼。1995年,华为启动了拓展国际市场的艰苦漫长旅程,起点就是非洲和亚洲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
这一步华为也动了心思,认真研究了“国际形势”:太穷的没有支付能力,赚不到钱。太有钱的看上的是欧美大公司,不会选择你的产品。只有目前手头紧,但未来经济发展有潜力的国家才是最合适的目标。
这一战略思路很清晰,但真走起来也非易事。华为的可贵之处在于坚持,在于能够承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折磨。从1995起,经历了6年的漫长拼搏,一直到2001年华为在国际市场才真正有了成效。这一年,华为的产品已经进入非洲、亚洲等十几个国家,年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华为的品牌也开始在这些第三世界国家逐步叫响。
没有人永远甘心看别人吃肉自己啃骨头,雄心勃勃的华为更是如此。其实,从1998年开始,华为就把触角探向世界的核心市场欧美。
进入欧美也是先从边缘做起。1998年就奔赴莫斯科开拓市场的李杰告诉记者:“刚到莫斯科,我们就马不停蹄把俄罗斯的每一个地区都跑了一遍,竞争对手滑雪、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我们都用来攻取阵地。但是,1998年我们一无所获。1999年还是一无所获。但我们坚持了下来,并告诉大家,华为还在。”锲而不舍的坚持让华为最终有了收获。虽然第一单合同只有38美金,但到2001年,华为与俄罗斯国家电信部门签署了上千万美元的GSM设备供应合同。2002年底,华为又取得了3797公里的超长距离国家光传输干线的订单。到2003年,华为在独联体国家的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位居独联体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的前列。
东欧、南欧相继打开市场后,华为开始挺进西欧、北美,并把欧洲地区部的中心设在巴黎。
从非洲转战欧洲的邓涛已经升任公司副总裁,他告诉记者,刚开始的确艰难。当初,华为欧洲地区部只有两个人,连运营商的门都进不去。因为欧洲人认为中国只能生产廉价的鞋子,对中国人能生产高科技产品闻所未闻。比如前些年华为参加戛纳电信展,法国电视台的报道题目竟然是:“中国居然也有3G技术?”充满了怀疑和不屑。
后来,华为动了脑筋,推华为品牌,先让客户了解中国。于是他们印制了反映中国建设成就和美丽风光的精美画册送给客户,又通过各种渠道,把客户请到国内,安排的参观线路是北京—上海—深圳,向客户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展示华为的规模和实力。这样逐步改变了客户对中国和华为的认识。
自信,对一个人成功很重要,对一个公司也同样重要。如今,华为海外销售就已达到22亿美元,产品已经进入包括德国、法国、英国、葡萄牙、荷兰、美国、加拿大等欧美14个发达国家。而且,华为还在全球建立了8个地区部、55个代表处及技术服务中心,销售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