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锡福家的帽子怎么样?老字号盛锡福介绍
评论:0 浏览:1709 发表于:2017-12-20锡福是京华老字号企业,始创于1911年,九十年的历史抒写着盛锡福代代辉煌的灿烂业绩。
毛主席、周总理非常关心老字号的发展。按照周总理关于“要保住盛锡福的特点、组织起来办工厂”的指示,我们发挥前店后厂的优势,开创了集产供销为一体的王府井盛锡福中心总店。
盛锡福帽子以其用料考究、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品质优良而著称于世,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主席、陈毅副总理、江泽民主席以及朝鲜金日成主席、印尼苏加诺总统、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政府首脑都曾在盛锡福订做过帽子。
改革开放促进了盛锡福的发展。目前,盛锡福帽子不仅雄踞于国内市场,还远销美、德、法、加拿大、新加坡等国。
悠久历史
王府井大街196号的北京盛锡福帽店,是天津盛锡福帽店于1937年在北京开设的分号。盛锡福帽店创办于1911年。创办人刘锡三,山东省掖县沙河镇人,家中世代务农,幼读诗书,粗知礼仪。一年家乡受灾,农田歉收,乡里人四处谋生,他也离乡去青岛一家外国人办的饭店里打杂,后又到一家洋行做业务员,负责下乡收购草帽辫。草帽辫是用来制作草帽的,洋行把它收来运到国外制成草帽再返销国内,以获高利。刘锡三聪明过人,颇有心计,在洋行里干了几年,对草帽辫的质量好坏、品种和产地以及草帽的制作工艺等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于是决心攒自己的买卖。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锡三与人合股在天津估依街开了家盛聚福小帽店,苦心经营了六年,又在天津法租界独自开张了盛锡福帽店,这店名取得可有讲究———“盛”取买卖兴盛之意,“锡”和“福”均取自刘锡三的大号和乳名。刘锡三办帽厂正值民国初年,人们剪掉清朝遗留的长辫,摘掉瓜皮小帽,总要有新式衣帽替换。刘锡三适时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呢帽,所以在时帽市场一炮打响。据刘锡三的叔伯弟弟刘占慈回忆;刘锡三是个一门心思想把生意做大的人,他买卖赚了钱,不去置买田地,而是继续扩大再生产。哪个城市商业繁华,他就不惜一切代价,想方设法在最繁华的地段开设自己的店面。刘锡三为了创名牌,防别人仿制冒牌,特向当时政府申请注册“三帽”牌商标。在二三十年代,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沈阳、青岛和武汉等地设立20多家分店。在世界列强争相控制中国市场的时候,盛锡福的产品在当时先进的欧美各国争得了一席之地,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由于盛锡福的帽子质量好、式样新,所以从1924年到1934年十年间共获得当时各级政府奖状15个。一些社会名流曾为盛锡福题写书额。由吴佩孚书写的“盛锡福”牌匾一直挂到现在。
盛锡福在北京落脚是在1936年至1938年间。西单北大街、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和沙滩四家盛锡福帽店先后开业,均由柜上大徒弟常瑞符主持。1946年以前,北京盛锡福的帽子都由天津总号工厂供应。1946年后改由自己在北京找小帽作坊加工。总号工厂生产的各种帽子,从进料、生产全过程到出厂检查,道道有人把关,所以每顶帽子的质量都是上等的。改由小帽作坊加工后,同样要求把住质量关,一顶劣质帽子也不准进柜台。盛锡福用小帽作坊加工产品,采取领料加工,也就是在盛锡福领料,按盛锡福的工艺要求加工。比如硬胎三块瓦皮帽十分费工费事,如果不按工序制作,生产出的帽子不是戴上不舒服,就是帽胎变形。制作三块瓦皮帽的帽胎,一律使用新棉花,缝制后,要用棕刷子往上抹浆子,而且要把浆子透进胎里去。抹完浆子要放进火箱里烤,出火箱后还要用红烙铁熨,要把帽胎熨熟了。这里说的“熟”,是制帽业的一句行话,就是外观微黄,帽胎既硬挺,又绵软。这样,戴上后不仅舒适,帽子还不会变形。之后用一层豆包布包起,豆包布附上皮面。这还不算完,还要进一次烤箱烘烤。这种制法是天津盛锡福总号的传统制法,小帽作坊必须按此工艺进行,丝毫马虎不得。
盛锡福曾两次购进国外先进设备并重金聘请技师,同时也从同业中挖取技术骨干,并千方百计地搜集国内制帽技术中的绝招,还几次派人到日本学习考察,从而保证四季帽子生产都有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检测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帽子的样式已经迥异于以往的不同年代,但人们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1956年,王府井盛锡福帽店实现了公私合营,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次,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到王府井视察,他亲自过问了北京盛锡福的经营和发展,并且做出指示:“要保持和发扬老字号的特点,更好地为首都人民服务”。为了落实周总理的指示,当时的区政府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落实。1956年,盛锡福帽厂在八面槽韶九胡同19号正式开工生产。盛锡福走上一条为全社会服务的新路,开创了前店后厂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全新产销模式。盛锡福的员工们牢记总理的教导,心里装着“大众”二字,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各种帽子的品种激增200多种,像青年人喜爱的“羊剪绒帽”,适合中老年人的“长毛绒帽”,女士们戴的“针织帽”,多姿多彩的“儿童帽”以及各式草帽都增加了多种花色。他们还开展了“自料加工”、“选料加工”、“旧帽翻新”、“特大(号)特小(号)定制”、“残疾人特制”等多项便民服务业务。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在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盛锡福的师傅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们曾经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同志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友好国家精心制作出圆顶帽、皮帽、礼帽、金丝草帽等各式帽子;此外,朝鲜的金日成主席、印尼的苏加诺总统等外国政要都在盛锡福做过帽子。制帽大师刘书千、李长华先生今年已近70和80高龄,当他们忆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制帽的情景时,眼角里闪动着真情的泪花。令人们十分欣慰的是,盛锡福传统的制帽工艺没有失传,而是后继有人了。前几年,江泽民主席出访英国和俄罗斯,当江主席神采奕奕向欢迎人群频频招手时,电视机前有两个人的眼睛湿润了,他们是盛锡福的制帽技师马启斌和李金善师傅。因为主席头上戴的毡礼帽和羊皮前进帽就是他们亲手缝制的。更为可喜的是,据介绍马、李二位师傅的徒弟业已锤炼成材,可堪大用了。和王府井金街改造前相比,现在盛锡福的经营场地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员工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一,但销售额却提高了40%以上。目前盛锡福在外埠6个省市开有多家分店,经营时装帽、休闲帽、裘皮帽、针织帽、儿童帽、礼士帽、棒球帽、草帽等8个系列近4000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到了美国、德国、奥地利、新加坡、法国、比利时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算起来,盛锡福现任总经理李家琪已经是公私合营后的第五代掌门人了。这位从19岁开始在盛锡福学徒的中年汉子,由于绝顶聪明,已经是乌发无几了。在他任职的十二年间,经历了两次“震动”,即:王府井大街改造和企业股份制重组。提起“盛锡福”的历史,李家琪如数家珍,而问起“盛锡福”的发展,他道出了三点秘诀:弘扬传统、勇于创新、坚持不懈。他坚信百年老号的生机来自本身,坚信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勇于创新。
创始人
解放前,盛锡福总店在天津,创办人刘锡三,本名占恩,号锡三,山东省掖县沙河镇人,家中世代务农。他幼年读过几年书,后因家境不佳而辍学,于是帮助父亲在地里干活,一年,家乡受灾,农田歉收,乡里人四处谋生,他也离家去青岛市一家外国人办的饭店里做杂勤。他为人勤快又好学,在饭店里因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学会了一些日常英语。不久,刘锡三离开了这家饭店,到一家洋行做业务员,负责下乡收购草帽辫。草帽辫是用来制作草帽的,洋行把它收来,运到国外制成草帽再返销中国,以获高利。
刘锡三在洋行里干了几年,对草帽辫的质量好坏、品种和产地,以及草帽的制作等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于是他就想自己干。中国人的钱,干吗让外国人赚去?以后几年的时间,他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笔钱。民国元年(1912年),他同友人合资在天津估衣街开办了盛聚福小帽店。小店开张后,生意很兴隆,年年盈利。后因东伙发生矛盾,刘与友人分手。这样,盛聚福的买卖分到了刘锡三的手中,并决心把买卖做大些。他从东南银行得到一笔可观的贷款,又在天津法租界21号路选好店址,把盛聚福改为盛锡福,在民国六年(1917年)重新开张。
刘锡三命名的厂名“盛”字是希望买卖茂盛,“锡”字是取刘锡三名字中间的一个字,“福”字是因为刘锡三乳名叫“来福”,是祝福吉祥之意。商标是在盛锡福三个字下面,用草立连成环形,中间三顶帽子呈“品”字形,下面是“三帽商标”四个字 ,从上往下顺着一念,刚好就是“锡三”二字。厂名和商标正合锡三之名。总的含义是锡三创办的盛锡福、制造的“三帽”牌帽子繁盛不衰,让他的名字永远与帽庄一起长存。
刘锡三凭着自己的胆识与魄力,意识到要想使盛锡福的帽子高别家一筹,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所以不惜花费巨资从国外进口全套的电力制毡帽的设备,重金聘请了制帽技师,专门从事新样式的设计和质量的严格把关,使盛锡福成为国内制帽业中拥有第一流的先进技术设备的大型帽庄。 刘锡三考虑到产品不仅要在国内独占鳌头,而且还要打入国际市场,于是他派大徒弟三赴日本考察学习,掌握最新技术,使盛锡福如虎添翼,不到几年功夫,就添了八九个专业工厂,如皮帽厂、便帽厂、缎帽厂等。在1929年菲律宾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盛锡福的草辫和草帽获得了头等奖,在东亚地区属草帽业之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