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经费的刘积仁是如何创立东软的?
评论:0 浏览:847 发表于:2019-07-181955年,刘积仁出生在辽宁丹东,父亲是某铁路部门的党委书记,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因此,刘积仁很怕父亲。别人抽烟,刘积仁身上沾了烟味,都会受到父亲长时间盘问,父亲喝酒,他也只能在旁边看着,这也让成年之后的刘积仁养成了不抽烟、不喝酒的好习惯。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里,作为一个孩子,他有着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快乐方式。
对刘积仁的个性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他的母亲,这是个心胸宽广的女人。“文革”期间,父亲被抓去游街,家里常常突然闯进一群人来搜家,一个造反派的头目甚至占了他家一个房间来住。母亲对他们却很热情,这种宽容让刘积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他自己学习做家具、板胡,屋子里常常被他搞得一团糟,但是母亲从来没有责骂过他,后来他成了大企业家也很少发脾气,从来不骂人,可能都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刘积仁17岁时,误打误撞进了钢厂。在上世纪70年代初,文革没有结束时,这份当工人的工作那可是最体面最令人向往的。1976年,他赶上“末班车”成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进入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睡在刘积仁上铺的大学同学曾经说,这个人的成功一点都不意外。因为,上大学时,早上4点天不亮,宿舍门没开,他就爬窗户出去学英语,这么执著刻苦的人,不成功也难!事实上,支撑着刘积仁去努力学习的是改变命运的梦想。
刘积仁在大学里一路苦读,直到考上了博士,后来因为成绩优秀,当然也是那个时候博士太少了,而被推荐到美国留学,重点学习计算机应用,并成为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在美国学习期间,那里的所见所闻,都给了他前所未有的震撼——原来,做学问应该是这样的。
1987年,刘积仁从美国回来。作为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这个第一的概念就意味承载着某种使命。归国后,刘积仁就一直梦想成为一个成功、知名的学者,他那时既年轻又自信,相信自己在这个行业里,会有很大的发展。”1988年,33岁的刘积仁就被东北工学院破格提拔为全国最年轻的教授。
在1991年,刘积仁成立了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把自己的技术转移到公司,开启了他的创业道路。公司成立后,刘积仁开始从学者向商人转型。然而,一个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却被金钱绊住了脚,当时根本没有钱的他很沮丧。
有天,东北大学通知刘积仁开会。世界著名的汽车电子生产企业——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到中国考察。希望找到一个研究团体承接汽车内部的软件系统。刘积仁作为代表发言。他的发言让日本人为之一振。他们认为。刘积仁的研究是前所未闻的。会谈之后,日本人就说想跟刘积仁合作,并邀请他去日本作介绍。刘积仁很尴尬地告诉他们。他没有钱,连机票钱都没有。于是,日本阿尔派全程买单,请刘积仁到日本讲课。这次日本之行的成果便是直接促成了东北大学与阿尔派的合作。
著名的汽车电子生产企业阿尔派一直想在中国国内找个合作伙伴,而刘积仁的研究正好与他们的想法一拍即合。此后,阿尔派询问刘积仁所需开发经费时,刘积仁咬咬牙开出了25万美元,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这笔钱,也改变了刘积仁的个人命运,开启了后来东软的成功之路。

